对比于类比监控系统DVR,NVR网路数位监控系统在十多年前兴起,而NVR的差别,在于从摄影机到储存空间,均可自由搭配
在室外或室内的空间裡,常可以见到被我们所俗称的监视摄影机镜头,藏身在我们所处的各个角落,你也许会发现它们的存在,也许完全忽略。
所以很多人对视讯监控的印象只有显而易见的摄影机镜头,而不知道后端其实还包含了后端储存架构,如电缆、监视主机、储存媒介等。
第一代监视系统:类比式摄影机+录影带储存模式
而传统的监视系统为类比式闭路电视(Close Circuit Television)+VCR(Video Cassette Recorder)的影像储存方式。
顾名思义就是从前端的类比摄影机录製影像,接著相关讯号经由同轴缆线传输到监视主机,之后当我们把监视萤幕接到监视主机上头,就可以看到并存放即时录製的影像。
但由于储存系统为录影带,需每天更换,加上录影带保存不易,非常容易受到温度及湿度影响,往往在长时间使用后,因内部磁带重複磨损,录製影像便会失真。
尤其在事后的回放上,画面常有杂讯、斑点,导致看不清楚目标物。在记录事件发生当下的情况,徒增辨识上的困扰。
不仅影像内容容易受录影带保存方式影响。还有传输线材佈线环境、或者导线裸露、设备干扰等,在影像拍摄上也都会影响最终录製的画质。
在系统建置上,DVR也需布置大量缆线、跳台器、信号放大器等,无法随需求轻鬆任意增减摄影机数量、更动摆放地点,也是类比监视系统封闭式架构上的缺点。
第二代监视系统:类比式摄影机+磁碟储存模式
而后来监视系统演进至类比式CCTV+DVR(Digital Video Recorder),改变了储存影像的方式──从录影带改进成硬碟,不须再使用录影带重複置换,如硬碟储存空间已满,新录製的影像会自动覆盖过去,在影像保存方式上,这一代监视系统的使用比录影带的储存方式还要容易,且稳定得多。
但由于前端摄影机及传输模式还是类比讯号,在录製影像画质上还是受到一定的限制,在日后的影像回放中,对事物的辨识程度还是有限,而在夜间拍摄下,除非在被拍摄的现场有充足的光线,否则在监控上也不易达到需求。
且类比式摄影机需搭配影像撷取卡,才能将类比式画面转为数位视讯档,在录製影像上除了解析不足外,也容易产生色偏。
在安防应用方面,当时的DVR系统为各家厂商所推出的封闭式架构,在日后扩充或与后端储存设备整合上,相容性付之阙如,通常一套系统只会有固定的监控功能,因此只能做到被动式的安全应用。
就像经常会看到新闻上,关于某案件后的监视录影存证,简而言之,就是在事件之后才能以发生时间去追溯影像。所以这时只能依照当时所拍摄画面,来得知事件现场曾经发生的经过。
第三代监视系统:网路数位摄影机+磁碟、NAS储存模式
而现行NVR网路数位监控系统的发展时期,主要是从1998年网路摄影机推出,开始陆续有系统整合商进入网路监控市场。
NVR与DVR最显著之差别为,整个监控系统为IP化网路架构,以网路线替代传统缆线,而且每支摄影机都演进成一套网路设备,以自动配发IP位址的方式,与后端监控主机与储存设备建立传输。与类比监控系统比较下,NVR架构建置容易,只需网路线及电源线,省去传统缆线及相关设备,如讯号放大器、选台器等的庞大支出。
除建置上的改变外,现行NVR周边製造商,从前端摄影机到后端储存系统,均採开放式架构,以符合ONVIF(Open Network Video Interface Forum)及PSIA(Physical Security Interoperability Alliance)的统一标准规范。
在不同厂牌间,前端摄影机到后端储存设备,所有零组件皆应用此规范,而不需考虑相容性的相关问题,更有效率,而且能採取更弹性的解决方案。
以消费者角度而言,可以更有弹性的选购监控系统,整套系统可依照自身环境所需,选配不同厂牌、规格的零组件,达成不同需求。
在应用方面,现行NVR与DVR之间的差异也早已不可同日而语,NVR强调主动性安控为诉求,例如可配合门禁来整合有关应用,如电子围篱、禁止逗留区、热区监控统计、人流数量统计及方向计算等。
配合前端摄影机新一代技术,如夜间摄影、动态捕捉技术、走廊模式,未来应用不只存在于安防方面,也可用于资讯分析,如消费者型态、广告看板、人脸辨识、车辆车牌辨识功能、全天候居家照护等。